公共场馆预约
呼唤英才

学术报告

查看更多

通知公告

查看更多

师资队伍

查看更多
竺可桢

竺可桢 (1890.3.7-1974.2.7)

(1890.3.7-1974.2.7)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和教育学家1936-1949年任浙江大学校长1918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66年当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竺可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创气象教育事业,创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组建早期中国气象观测网,开展物候观测、高空探测及天气预报等业务。在台风、中国季风及大气环流、气候区划、物候、气候变迁等研究方面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首先提出季风系统概念。首创区域气候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中国八大气候区,确立气候区划和自然区划的基本轮廓。研究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在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过程中,组织领导全国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考察工作,根据国情进行合理学科布局,推动了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诸多新兴领域的发展。在科学史研究和科学普及事业方面也有卓越成就。代表作有《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和《物候学》等。 

涂长望

涂长望

(1906.10-1962.6)湖北武汉人气象学家1939-1942年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29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地理系。1933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气象学硕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9~1962年任中央气象局局长,并兼任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九三学社副主席。涂长望为筹建和开拓新中国气象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开创了中国农业气象、海洋气象、旱涝异常及中长期天气预报的研究,在大气环流、季风进退及气候变暖等多方面提出预见性的学术观点培养了一批优秀气象人才,为促进国际合作、向国际先进水平前进,为中国气象科学事业的腾飞打下良好基础。代表作有《中国气候区域》、《大气环流与世界温度》、《关于二十世纪气候变暖的问题》。

黄秉维

黄秉维

(1913.02-2000.12)广东惠阳人地理与综合自然地理学家1938-1943年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64年被罗马尼亚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1979年被选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1980年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名誉通讯会员并担任国际山地学会顾问。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黄秉维20世纪30年代修正李希霍芬(F.vonRichthofen)关于中国长江以北海岸属上升性质的论点,编撰《中国地理》。40年代主持中国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计划水库调查,长江三峡和黄河中下游多目标流域规划等。50年代协助竺可桢主持中国自然区划,完成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是中国第一部最详尽而系统的全国自然区划专著。60~70年代从事全国和地方农业自然区划,在中国率先开展地表热量、水分平衡研究,推动化学地理研究和倡导农业自然生产潜力研究。80年代主持建立北京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推动了河流地貌、水分平衡试验等实验室(场)的建立。积极推动华南坡地改良与利用研究,重视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代表作有《自然地理综合工作六十年—黄秉维文集》和《地理学综合研究—黄秉维文集》。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谭其骧

谭其骧

(1911.02-1992.08)浙江嘉善人历史地理学家1940-1950年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院。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谭其骧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主编及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迄今最权威的中国历史政区地图集,被评为新中国社会科学最重大的两项成果之一。还主持编撰了《中国国家地图集历史地图集》、《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大型图书,主编《辞海历史地理》、《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黄河史论丛》和《历史地理》杂志等。对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有独特见解,如对历史上黄河河道的变迁及多灾的原因、历史时期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变化、海河水系的形成和演变、上海地区成陆的过程等都有深入研究。发掘和整理古代地理遗产,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阐述了古代著作的科学价值。著有《长水集》、《长水集续编》等。 

任美锷

任美锷

(1913.10-2008.11)浙江宁波人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家1939-1942年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193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39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任美锷长期从事自然地理学与海岸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撰写的中国自然地理著作已被译成英、西班牙和日文出版发行。海岸科学方面,主持了江苏省海岸带调查。近年来建议建设太仓港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副港,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代表作有《中国自然地理纲要》、《江苏省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和《黄河—我们的母亲河》。 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叶笃正

叶笃正

(1916.02-2013.10)天津人气象学家1943年浙江大学史地系研究生毕业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继C.G.罗斯贝之后,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和Flohn分别独立地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与陶诗言等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70年代后期,从事地-气关系和倡导全球变化研究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八五”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我国未来(20~50)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首席科学家。代表作有On Energy Dispersion in the Atmosphere和《青藏高原气象学》。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陈嘉庚地球科学奖,2003年获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国际气象组织奖。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义炳

谢义炳

(1917.04-1995.08)湖南新田人气象学家1943年浙江大学史地系研究生毕业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9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教授。谢义炳20世纪50年代首先发现东亚上空多层锋区、急流分支和副热带高空急流。60年代首先发现西太平洋大多数台风发生在赤道辐合带上并有中期过程,提出“台风群”概念和切变不稳定理论。70年代提出中低纬度天气系统概念模式、湿斜压大气概念和系统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北方暴雨科研协作组开发了一系列暴雨的天气动力学诊断方法,设计了用于降水预报的数值模式,使80年代我国北方暴雨预报准确率有了显著提高。80年代提出空间不稳定性概念,鉴定了传统的斜压行星波不稳定性理论和判据。从事大气大型涡旋与基本气流的关系的研究,提出指数循环动力学理论,对中国天气分析和预报起到指导作用。代表作有《天气学》。 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8年获芬兰的帕尔门(E.Palmen)国际奖。 

毛汉礼

毛汉礼

(1919.01—1988.11)浙江诸暨人海洋水文物理学家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51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斯科普斯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毛汉礼主持和参加1957年“金星”号渤海及北黄海西部海洋综合调查,参与领导并参加“中国全国海洋综合调查(1958~1961)”和“中国海温、盐、密度跃层”、“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黄、东海环流”等研究。与日本海洋学家合作,于1957年提出的上升流理论模式被广泛采用与同事在中国首次提出了中国海跃层的研究方法对渤海、黄海、东海的水文特征和水团,对长江口和杭州湾的咸淡水混合扩散问题,以及海洋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等问题有深入研究。

施雅风

施雅风

(1919.03-2011.02)江苏海门人地理学、冰川学家194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1944年浙江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名誉理事长。施雅风主要从事冰川学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国现代冰川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考察并领导编著了祁连山、天山、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山的冰川考察报告和综合性专著,预报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变化,确定了中巴公路通过方案。提出中国西部山区小冰期、末次冰期与最大冰期遗迹和特征。20世纪80年代和合作者提出庐山等中国东部中低山地不存在第四纪冰川和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气候与环境特征以及21世纪亚洲中部气候暖干化可能趋于暖湿的意见。代表作有《中国冰川与环境》、《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环境问题》和《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考察与研究》。 曾获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述彭

陈述彭

(1920.02-2008.11)江西萍乡人地理学、地图学家遥感应用与地理信息系统专家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后留校任教兼研究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陈述彭20世纪50年代积极推动我国国家地图集的编制。60年代倡导航空像片系列制图与计算机辅助制图。70年代致力于开拓遥感应用,组织自然资源与城市环境航空遥感实验。80年代负责研制我国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规范,筹建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设计黄河、长江中下游洪涝灾情评估信息系统。90年代积极参与地球信息科学、全球变化及数字地球战略研究。代表作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遥感地学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导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航天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苏纪兰

苏纪兰

(1935.12-)湖南攸县人物理海洋学家曾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1957年毕业于台湾大学。1967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苏纪兰主要从事黑潮对中国近海环流的影响研究。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曾主持为时七年的"中日黑潮合作调查研究"。90年代起与渔业海洋学家共同推动中国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曾共同主持国家重大基金项目"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并为973"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作用" 的科学顾问。

周志炎

周志炎

(1933.01-)上海人古植物与地层学家1950-1952年在浙江大学地理系就读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周志炎长期从事古植物学和相关地层学研究,以中生代裸子植物和蕨类化石的研究见长。早年参加《中国各纪地层》与《中国各门类化石》综合性论著的编写,主持东北、中南等地中生代含煤地层及古生物群的综合研究。首次系统研究中国南方早侏罗世早期植物群,阐明满江红大孢子壁超微结构的方向性及其潜在分类意义,研究最古老的银杏和罗汉松科植物,并系统总结中国掌鳞杉科化石参与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真蕨类和松柏类研究。关于中生代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在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汤中立

汤中立

(1934.10-)安徽安庆人地质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学家曾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甘肃省地质矿产局高级工程师,并任长安大学教授。汤中立长期从事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是中国镍矿工业和甘肃省金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其中对金川镍矿二矿区深部隐伏矿体的勘探和突破,使其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镍矿。研究总结了金川矿床模式和中国镍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以上工作结束了我国缺镍少铂的局面,步入了世界镍资源大国行列,并对矿产勘查和地质矿产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学术专著7部,译著2部,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获甘肃省政府、地矿部联合授予“祖国镍都开拓者”荣誉称号;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家荣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戴金星

戴金星

(1935.03-)浙江瑞安人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地球化学家2003-2009年任浙江大学理学院地球科学系系主任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研究工作。中国煤成气理论的先驱和奠基人,提出“煤系是良好的工业性烃源岩”理论,开拓了中国煤成气开发研究工作;提出了煤成烃模式、各类天然气藏鉴别方法、天然气藏模式及大中型气田富集规律。代表作有《中国东部无机成因气及其气藏形成条件》和《中国大中型天然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等。1987、1997年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毛河光

毛河光

(1942.6-)上海人地球物理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名誉教授1963年获台湾大学地质学学士学位。1966年、1967年获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卡耐基研究所地球物理实验室和高压研究中心研究员。毛河光1989年获国际高压界最高奖——布里季曼奖。1976年与P.M.Bell合作改进的金刚石压腔(DAC)可达100GPa(1Mbar),1978年又提高到173GPa,即相当于地球外核的压力。1986年与徐济安、P.M.Bell合作创造了550GPa的世界最高静压力的新纪录(已超过地心的压力)。除在高压技术(包括最高压力的获得和各种测量技术)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外,在超高压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确定了MgO-FeO-SiO2系统在下地幔的温度压力条件下矿物的相关性;观察到二价铁在高温下的歧化反应,以及铁、镁的强烈分异现象;开展氢的金属化研究并观察到新的重要现象等。 

金庆焕

金庆焕

(1934.10-)浙江临海人海洋地质、油气地质专家1952年就读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大学获副博士学位。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金庆焕主持或参与主持“北部湾地质构造和油气远景评价”、“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初查”、“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远景评价”、“台湾海峡及围区中新生代地质构造特征油气地质”、“南沙海域万安盆地油气远景评价”等一批重要地勘和科技报告。为油气远景评价和突破作出贡献,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主持或参与主持完成“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系”、“南海北部大陆架第三纪古生物图册”和“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及其形成环境”等专著编写,为南海地质和大洋矿产资源研究作为贡献,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李四光地质奖一次,地矿部、国土资源部、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各一次。 

金翔龙

金翔龙

(1934.11-)江苏南京人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曾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57-1985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金翔龙是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过重要的开拓性贡献。长期致力于我国边缘海的海底勘查与研究,开辟学科的新方向和研究的新领域,推动我国浅海海底油气勘探的起步,并率先开展我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对中国海的构造格局、地壳性质与演化,以及边缘海的演化模式等提出过重要论述,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主持研究的大陆架及邻近海域勘查攻关项目对维护海洋权益有重要贡献,受到国家表彰。在大洋海底勘探开发方面,代表我国在联合国争得东太平洋理想矿区,并主持与负责国家海洋局承担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勘探开发》重大专项,勘探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按联合国要求完成区域放弃和实施洋底开采工程奠定了基础,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探开发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大贡献。 

陈吉余

陈吉余

(1921.09-2017.11)江苏灌云县人国内外著名的河口海岸学家1947年浙江大学史地系研究生毕业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陈吉余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河口海岸研究机构,组建了河口海岸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综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提出长江河口发育模式及自适应和人工控制理论,为长江口深水航道选槽和河口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利用潮滩建设浦东国际机场并主持九段沙生态工程,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根据涨潮冲刷槽理论提出陈山原油码头选址方案,开创了在杭州湾强潮海湾建港的先例。他倡导并参加了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主持了河口研究国家重大基金项目等多项任务。主持了三峡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1990年提出“干净水水源何处寻,长江河口江中求”的观点,经过长达16年科研论证,青草沙水库于2010年基本建成,有效保证了上海城市供水安全。积极建议建立长江全流域水资源综合调度系统。他在河口治理、海岸工程、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发表论著200余篇部,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 

徐世浙

徐世浙

(1936.10-2012.7)浙江台州人地球物理学家1998-2011年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任教1956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世浙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科研教学工作。提出用构制保角变换坐标网的方法,将数学上无法用许克变换的任意地形曲线变换为水平线,解决了国内外任意地形磁场、重力场的曲线延拓和电阻率法二维地形改正问题,使地球物理场的计算更加准确和科学。长期致力于地球物理的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是国内外最早将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者之一,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地球物理计算难题。代表作《地球物理中的边界单元法》。 

潘德炉

潘德炉

(1945.12-)浙江东阳人海洋遥感专家曾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海洋遥感专家、《海洋学报》主编、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海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际海洋水色遥感专家组成员、历任国际亚太遥感大会总主席。潘德炉在海洋水色遥感大气校正、反演模式和应用技术,以及遥感卫星应用效果模拟仿真理论、系统建立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中有创造性成就和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为建立和发展我国海洋水色遥感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起到了奠基和关键的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次,一等奖5次,国家科技部863项目重要贡献奖一次,国际光学工程学会遥感科学成就奖一次。

贾承造

贾承造

(1948.03-)甘肃兰州人石油地质与构造地质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双聘院士1975年毕业于新疆工学院地质系。1987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副指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副总裁,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贾承造长期从事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科研与石油勘探工作,为我国石油工业油气勘探和地质科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奠定了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学与油气勘探理论的基础,总结和发展了前陆冲断带煤成烃超高压大气田形成的地质理论和叠合复合盆地石油地质理论,为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西气东输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并建立了中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石油地质理论,总结了先进的综合勘探技术,推动和组织了我国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大规模勘探和重大发现,为我国近年油气储量、产量快速增长做出重大贡献。他系统研究了中国非常规油气和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地质,为发现我国陆上天然气富集新领域、新类型做出了理论贡献。近年来他长期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与煤层气开发”技术总师,设计和组织我国石油工业上游理论技术研发攻关,为石油工业科技和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219篇(SCI收录28篇,EI收录40篇,SCI引用358次),出版专著19部(第一作者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童晓光

童晓光

(1935.04-)浙江嵊州人石油地质和勘探专家曾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1964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现为高级顾问,教授级高工。童晓光参加过大庆、辽河、塔里木等盆地的石油勘探,渤海湾盆地、中国东部和其它地区的石油地质研究。1978年辽河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第一完成人;1980年获石油部辽河曙光古潜山油田发现奖,为第一完成人;1983年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及远景预测研究,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三完成人;1985年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为主要参加者;1991年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与勘探方向研究,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部级),为第一完成人。1993年开始从事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是中国跨国油气勘探的开拓者之一,对世界各地数百个项目进行研究和评价,指导国外二十多个项目的勘探,取得了重大成果。2003年在他领导下完成的苏丹Muglad盆地1/2/4区高效勘探的技术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第一完成人;2005年苏丹迈卢特盆地快速发现大油田的配套技术和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第一完成者。1986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2003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5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日祥

朱日祥

(1955.08.18-)山西大同人地球物理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197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物理系,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89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法国奥尔良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Fellow。现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中国航天局第一届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主任、岩石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地球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仪器研发,在地磁极性倒转、地磁场与地球深部过程相关性、克拉通破坏以及全球构造等领域取得了富有创新的成果。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推动国家实施了《深部资源探测核心装备研发》重大装备研制专项和《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先导专项,开拓了“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勘探突破”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从理论上提出了“克拉通破坏型金矿”新类型,为辽东作为新的黄金战略接替基地提供了科技支撑。推动“固体地球科学重点实验室联盟”的成立与发展,促进了地学领域大科学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为地学科技创新驱动国家建设作出了贡献。 

杨文采

杨文采

(1942.10-)广东大埔县人地球物理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64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1984年获加拿大McGill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大地构造与动力学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地球物理与化学勘查研究所所长,国家现代地质勘查工程中心主任。杨文采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正反演理论方法研究,并将此理论应用于地壳上地幔、油气与矿产勘查及重大建设工程基础调查。在应用地球物理的反演理论与非线性地震反演方法、大地构造物理学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特别是统一了各种物探方法反演的数学物理方程表达,首次提出非线性地震混沌反演的理论与方法,发现并判识了中国东部岩石圈地幔内部存在多组层状反射体等方面,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丁仲礼

丁仲礼

(1957.01-)浙江嵊州人第四纪地质学家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与古环境等方面的研究。长期以来,根据我国第四纪黄土和第三纪红粘土沉积,恢复过去七百万年来中国北方干旱区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在一系列野外与实验室工作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黄土高原气候变迁的旋回性、周期性等,并探讨了气候演变同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全球冰量变化及与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被国际SCI收录的论文引用率达200余次。1997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同年获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优秀科学家奖、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科研规划项目973课题负责人。2002年5月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翟明国

翟明国

(1947.12-)河南济源市人地质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双聘院士197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82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学位。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西北大学教授、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矿物资源探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主任。翟明国主要从事前寒武纪地质学、变质地质学和火成岩石学研究,针对早期陆壳的形成与增长、早期大陆壳的结构与成分、前寒武纪与显生宙变质作用和大陆动力学机制的异同等前沿核心科学问题,并且研究大陆演化历史与矿产资源的富集机理,集中研究华北陆块以及相邻地区,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一等奖一项。

彭平安

彭平安

(1960.11-)浙江天台县人有机地球化学家198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彭平安长期从事地质体有机质地球化学研究。发现、鉴定卟啉、含硫羊毛甾烷等系列新生物标志物;发展C-S 、C(烷基)-C(芳基)键、C-O键等定量地质大分子研究方法。证明江汉盆地高硫原油来源于烃源岩可溶有机质;利用定量的有机质生烃模拟体系,厘定中国西部大型气藏的成藏过程并提出高演化阶段成熟度指标。在电子垃圾拆解地发现含溴二恶英污染并为防止重大恶性二恶英污染事件作出贡献;提出的沉积物有机质新分类方案对研究不同碳组分的环境行为有意义。曾主持或参加了五十余项国家攻关、973、中国科学院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 

周成虎

周成虎

(1964.08-)江苏南通海安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984年南京大学地理学系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师承中国遥感地学之父陈述彭院士学习遥感与GIS,于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历任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6-2005,2010-201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2008-2015)、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会长、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地理科学进展》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编委等职。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建立了“定位、定性、定量”相统一的地貌实体遥感定量解析模型和基于“六库”的数字地貌制图技术方法,解决了地貌特征精确识别的科学难题,编撰出版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貌图集(1:100万)》,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提出和发展了全息位置地图概念和技术方法,成为我国“羲和计划”的三大理论基础之一,为位置服务业发展奠定了科技基础;提出和发展了全空间信息系统思想和技术方法,为我国GIS实现跨越发展和引领世界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杨树锋

杨树锋

(1947.05-)浙江杭州人构造地质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1年、1984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树锋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和教育工作。结合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高温高压实验地质学,提出了”对花岗岩带的形成机理和板块运动成因关系“的新理论,这一理论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号。2002年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2008年获浙江省特级专家。 

李家彪

李家彪

(1961.04-)浙江杭州人海洋地质学家曾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兼职教授198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1年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长,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标准化组织海洋技术分委会(ISO/TC8/SC13 Marine Technology)主席,曾任国际大洋中脊科学组织(InterRidge)联合主席。李家彪长期从事海底地质科学与海底探测工程技术研究,拓展了海底科学海洋维权应用的新领域,系统开展了划界地质学和深海热液硫化物找矿的技术理论研究,在我国大陆架划界工程和国际海底硫化物圈矿工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一等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含SCI收录论文68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专业图集1部,主持、主编《海洋调查规范》国家标准1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

杨经绥

杨经绥

(1950.06-)浙江余杭人岩石大地构造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双聘院士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杨经绥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在全球多个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大量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建立俯冲物质深地幔循环和铬铁矿深部成因模式,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一个重要新窗口。发现和厘定我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东昆仑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古生代蛇绿岩组合,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李四光奖等,当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张宏福

张宏福

(1962.9-)陕西山阳人岩石地球化学家现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系,1988年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大陆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研究。在地幔地球化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探索等前沿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提出橄榄岩-熔体相互作用不仅造成岩石圈地幔组成和属性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且最终导致了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新观点,并证明其具有全球普适性。开拓了非传统稳定同位素(Li-Fe-Mg)在地幔地球化学中的研究方法,揭示了地幔组成转变过程中熔体的性质和来源,拓展了地幔地球化学研究领域。曾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2009年和2017年)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4年)。

徐义刚

徐义刚

(1966.10-)江苏常熟人岩石学家198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1994年获巴黎第七大学地质系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徐义刚主要从事地幔岩石学研究。发现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之前的快速地壳穹状隆起,揭示峨眉山LIP的深部结构、地壳穹窿以及火山岩类型空间分布存在协同变化规律,确证其与中-晚二叠世生物灭绝事件同时,为地幔柱影响下固体地球不同圈层的系统行为研究提供了范例。通过重建岩石圈热状态,为华北岩石圈巨量减薄提供了关键证据;厘定幔源岩浆从同位素富集型向亏损型转变是克拉通破坏的重要标志,提出岩石圈减薄的热-化学侵蚀机制。发现中国东部新生代火山岩源区普遍存在西太平洋俯冲板片组分,阐明大陆板内玄武岩的形成与大洋俯冲的成因联系。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