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认知实习 | 壮志绝云气 宏图展天穹

编辑 :邵丹蕾    时间 :2021-08-05    访问次数 :341

    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等会议精神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等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积极探索“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短学期实习实践,打造具有学院特色的“一院一品”项目。

浙大地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项目宣传推广平台,以“行走的课程思政,行走的党史教育”为主题,推出2021年本科生短学期实习系列文章。系列第一篇,大气科学2020班的同学们在曹龙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大气科学认知实习。

2021年7月12日至7月21日,在曹龙老师的带领下,大气科学专业2001班的全体同学进行了为期十日的大气科学认识实习。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职业规划、大气科学前沿热点问题介绍、专业阅读与写作以及气象部门相关单位参观交流等。在实习过程中,同学们进行了参观走访,参与了文献讨论,掌握了专业知识,更增强了作为新一代青年为科技强国而努力的责任与使命感。

实习的第一站是杭州市气象局。在这里,同学们对数值预报、气象会商等天气预报流程有了直观和初步的了解。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们认识到,在很多预报还无法做到高度精准的今天,我国的气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暗下决心,作为大气学子,定要肩负起国家气象事业的发展重任,树立起建设现代化气象的远大志向。

实习第二站,我们来到临安区的大气本底站,参观了各类室内外探测仪器。本底站观测所绘制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表,清晰地展现了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高度关联性,向我们直观地呈现了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在参观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我们国家近几十年在气象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软硬件设备在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我们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才能在气象科技前沿取得新的突破。

7月15日,我们参观了绍兴气象博物馆。同学们发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气象与气象预报事业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曾说:“气象部门要把天气常常告诉老百姓。”习近平主席也指示:“气象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从领导人们坦率而又恳切的要求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气象预报岗位的重要性:若是出现谬误,不仅仅影响人民生活,更是事关万千民生的福祉。我们应该提早做好承担责任的准备,要从无限未知的可能性之中,使天气预报更加贴近真实。

下午,本班同学前往鲁迅纪念馆参观学习。该馆是一个集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四大场馆于一体的大型建筑群。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鲁迅纪念馆与绍兴广电文化旅游局共同承办了“鲁迅与共产党人”主题特别展览,我们也有幸得以参观。展览讲述了鲁迅与陈延年、瞿秋白、潘汉年、冯雪峰、陈赓、陈云等共产党人交往的故事以及他们的革命精神,使我们深受激励。

7月21日,我们前往位于杭州市滨江区的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参观体验。在国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我们发现低碳生活、节能减排及其相关技术业已成为一大科技热点研究方向,而大气碳循环方面的研究正是目前大气科学的前沿热点之一。低碳科技馆的展览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与全球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其二是目前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主要技术思路。

专业写作是我们作为自然科学类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除了参观访问学习以外,曹龙老师还为我们进行了专业写作的专题指导。曹龙老师主要从英文资料获取、英文语法和科学性写作文风三个方面对我们进行了指导。他指出,充足的英语文献的阅读量是写好英文专业文章的基础,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希望我们平时多读中英文专业文献,尤其是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的文章,学习大师文笔,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曹龙老师也反复强调了中文专业写作的重要性。

7月19日,大气科学系邀请了来自浙江省气象局和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专家马昊、董美莹分别作专题讲座。在讲座中,两位嘉宾都谈到了“气象预报为什么报不准”的问题,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许多人都说“现在的天气预报不准”,这一方面是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目前的数值天气预报技术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数字天气预报仍然是一个新兴的技术,产生并投入实际应用的历史并不长,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大气科学专业学生努力的方向,即不断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度。当然,天气现象本身具有随机性,尤其长期预报,无法实现完全准确无误。

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在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加深对大气科学认知的同时,也认识到我们心中始终要有远大的理想作为支柱:立志在大气科学领域有所贡献。大气科学关注的科学问题关乎国计民生和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要为全人类的未来考量,建设一个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地球。不忘初心使命,坚定在大气科学前沿深耕开拓,体现出我们这一代的使命担当。


文 赵子源 吴星汝 郑淏柄 侯若言 王泽林

图 曹龙 朱佩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