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与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胡斯勒图研究员(二级)应邀参加学院第31期“双周学术论坛”,作题为“CARE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发展及应用”的报告。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杜震洪,大气科学系等学院各系、所教师及部分学院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报告由毕磊研究员主持。
胡斯勒图指出,卫星观测与模式模拟是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柱,而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是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及卫星遥感算法与产品研发中的关键环节。他系统介绍了其团队自主研发的CARE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展示了从基础理论到实际应用的完整创新链:从大气中不同粒子(如非球性冰晶粒子等)的散射等光学特性的精确计算与参数化方案构建,到高效、高精度的辐射传输模型构建,再到该模型在卫星遥感大气参数的反演与产品生成,最终支撑起全球气候变化评估及可再生能源潜力预估等前沿应用。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技术变革,胡斯勒图强调,这既为传统遥感技术带来挑战,也创造新机遇。其团队已将机器学习技术嵌入辐射传输计算过程,显著提升了辐射传输计算的精度与效率,为高分辨率全球气候模拟、遥感大数据实时处理等挑战性任务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与会师生就模型在冰晶粒子模型表征、反演波段选择等问题与胡斯勒图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报告不仅增进了学院师生对国际大气辐射与遥感应用前沿进展的理解,也深化了对“云—辐射—气候”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激发了大家对云特性与辐射遥感研究的浓厚兴趣,为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报告人简介
胡斯勒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二级),博导,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IRC国际辐射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大气遥感和云-辐射-气候变化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专题(共同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所创建的云特性新算法被日本宇航局和欧洲空间局的4个国际卫星计划官方采纳,同时也被5家国产卫星业务系统采纳应用。现任IEEE J-MASS、JRS等期刊副主编,并担任IEEE GRSS北京分会主席、气象学报卫星气象专委会主任(共同)。
文字:孟义真
图片:马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