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地球科学学院师生赴土耳其开展东地中海联合科考

编辑 :王聪聪    时间 :2025-08-21    访问次数 :10

为培养地球科学拔尖人才,拓展学生国际视野,促进国际交流,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与土耳其库库罗瓦大学开展为期两周的“中-土东地中海大地学联合科考”活动。科考团由顾笑龑副教授、高鹏博士研究生及102022级本科生组成。


出征:跨越大陆,解码地球史诗

726日下午,科考出征仪式在学院举行。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钱智敢鼓励队员们珍惜机遇、展现风采。副院长杨蓉进行了安全教育。党委副书记郭鹏越强调了外事纪律与注意事项。全体队员精神饱满,整装待发。顾笑龑老师详细为同学们讲解了每天的行程安排和学习要点。

1 出征仪式合影

27日,科考团从上海启程飞抵伊斯坦布尔,并于当地时间28日下午到达阿达纳,受到土耳其库库罗瓦大学地球科学学院Osman Parlak教授的热情接待。次日,科考活动正式开启。队员们参观了库库罗瓦大学的校园与实验室,系统学习了岩石薄片制备技术及区域地质背景,并参访了当地文化地标,感受深厚的历史底蕴。

2 科考团与库库罗瓦大学师生合影


科考:触摸新特提斯洋的最后一缕脉搏

科考团在Osman教授等土方专家带领下,深入AdanaAladagMersinSamandag等土耳其南部关键区域,系统考察板块碰撞与洋陆转化机制。

Kalarisari盆地的沉积档案

Kalarisari盆地的沉积序列记录了海洋闭合历程。

3中,上覆近乎平行的生物礁灰岩,与下伏白云质灰岩之间显著的角度不整合接触,是大洋板块俯冲陆地板块的证据拼图:下伏地层发生变形,抬升地表,经历侵蚀作用,后发生海侵事件,剥蚀面重新回到海平面以下,浅海相沉积产生生物礁灰岩。

3 上覆生物礁灰岩与下伏白云质灰岩的角度不整合接触

4中,陆源碎屑沉积保存了古老造山带的岩石证据,古土壤的发育也印证了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存在,土壤中白色碳酸盐的存在,同样证实了沉积环境由湿润转向干燥,海水蒸发,盐分保留的过程,成为了又一块新特提斯洋消逝的线索拼图。

4 砾岩中和砂岩层中的沉积古土壤

Saimbeyli剖面的黑色密码

 “看这褶皱轴面与层理平行,上覆岩层却平整如初,”Atike Nazik教授用锤尖划过转折处,“典型的同沉积滑塌,就像刚铺的水泥地被踩出脚印。”学生们俯身测量产状,铅笔在方格纸上沙沙作响。那些382百万年前葬身缺氧海盆的生物,正通过化石的完整度与岩层的变形样式,无声诉说着全球弗拉斯事件的致命瞬间。

5 黑色页岩中的化石

Aladaģ蛇绿岩的俯冲伤疤

蛇绿岩记录了地球特别是大洋演化的历史。Osman教授生动讲解了Aladaģ高达2000米海拔的山巅残留着的80个百万年前的蛇绿岩,如何历经洋内俯冲、拆沉等复杂过程,最终定位于此。队员们捡拾从变质底板上剥落的角闪岩,感受其经历的超高压变质历史,倾听古特提斯洋消亡的地质回响。

6 Osman教授讲解Aladaģ蛇绿岩的形成过程

7是一处山间盆地沉积地层,弯曲红色地层的优美弧度,记录了弧后盆地不断挤压加深的过程;地层中包裹的磨圆良好的砾石,是来自造山带的优质的物质档案。

弧后盆地红色沉积地层

Pozantı-Karsantı的岩石年鉴

在选矿厂后山,八十米高的天然岩石剖面如同一部展开的地质史书。队员们将罗盘贴近墨绿色的方辉橄榄岩,磁针在铬铁矿透镜体上方微微偏转。更高处的灰白色橄长岩层中,一道暗色岩墙清晰切过。顾笑龑老师指出岩墙边缘的细粒结构:“这是后期岩浆撕裂早期地幔岩的铁证。”地质锤轻敲接触线,标本袋装满豆荚状铬铁矿,斜长石的晶体棱角在余晖中闪烁,新特提斯洋俯冲带的最后心跳被永远封印在岩石切片里。

8所示是铬铁矿矿石分选的机器及分选后的精矿堆。矿石经过机器翻转搅拌,充分粉碎后运往摇床。摇床根据矿石的密度,通过多层振动分流,将铬铁矿与其他矿石和基质分离。分选后的晶矿中,二氧化铬含量可以达到接近50%

铬铁矿分选车间与分选后的精矿堆


总结:成果汇报与思想碰撞

810日上午,科考团举行总结汇报会。队员们分为两组,全方位展示了考察收获与科学思考。

第一组(胡嘉宸、李泽硕、童晓婷、周宸啸、刘一炜)以新特提斯洋闭合为主线,串联起大陆架沉积、水热矿化、洋壳残余与前陆盆地响应四个地质故事,并针对2023年土耳其8.5级大地震,提出了基于地球物理机制的科学问题。第二组(周毅恒、姚雪涛、傅淳、蒋晗烨、吴际)聚焦MersinHatay两地的蛇绿岩套,细致对比了其岩石组合差异,针对Mersin地区玻安岩缺失等现象提出了新的研究设想,并对Osmaniye地区的火山构造活动进行了梳理复原。

9 总结汇报现场

Osman教授和顾笑龑副教授对各组的汇报给予高度评价,并就科学问题的深化、研究假设的完善提出专业建议。

10 Osman教授与顾笑龑副教授对汇报进行点评


感悟:行走大地,收获非凡

本次科考不仅是深入的地质实践,更是一次成功的国际交流与文化体验。活动深化了学生对地球系统科学的理解,锻炼了野外科研能力,推动了中土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与友谊,体现了浙大在地学人才培养与国际化教学中的前沿探索。同学们收获颇丰,感悟深刻。

傅淳:土耳其地质探险使我对新特提斯洋闭合和蛇绿岩形成有了更深理解。实地观察让板块运动理论变得生动具体,记录古老海洋消亡的岩石令人直观感受地球内部的伟力。土耳其的文化与自然风光也为科研增添了独特韵味。

胡嘉宸:触摸阿达纳盆地的岩层,犹如翻阅地球亿万年日记。从中新世碳酸盐台地到第四纪红层,每一道痕迹都是板块运动的铭刻。最震撼的是看到不同时代岩层以不整合面相接,数万年时光缺口被一层底砾岩“缝合”。作为地质人,我们正在为大地补全失落的章节。

刘一炜:本次实习不仅是知识学习,更是风土人情体验与国际交流。每日奔波于阿达纳盆地与蛇绿岩之间,深感见岩石之晚,叹时光之快。


文字:傅淳、周宸啸

图片:李彦谷、周宸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