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生工作  风采展示

想站得更高?这个项目将助你一臂之力!

编辑 :罗笑含    时间 :2019-08-25    访问次数 :21

  2019726日至812日,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暑期实践团共30名本科生在杜震洪、朱建丽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开展了为期18天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交流活动由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地球、社会与环境学院(School of Earth, Society, and EnvironmentSESE)以及全球教育培训中心(Global Education & TrainingGET)共同承办。

  由于疫情影响,今年的暑期交流将改为线上举办,依旧由SESEGET共同承办。昼夜颠倒、语言障碍……跨时区的线上教学是对老师和同学们来说都是全新的挑战。

  “对将来科研大有帮助”,“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漏洞”,“不同的教学方式”,“老师的激情深深打动了我”,“是难忘的回忆,更是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个台阶”,“教授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时的激情都打动了我”……这些都是去年参与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我们精选了4位同学在参加完去年暑期交流项目后的感想。希望你读了以后能够为参加项目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挑战。同时,也希望这次的线上项目能给同学们留下美好的“云”烙印。

相信多年之后,依旧留恋

李莉莉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701

  本次交流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自然灾害、CyberGIS和野外地质考察。虽然自己不是地质学专业,但凭借对地理的兴趣以及高中地理的知识,相信可以顺利完成课程任务;CyberGIS是一个全新的话题,虽然自己是GIS专业,但依旧有点担心课程内容的难度。

  Max老师教自然灾害,主要是地震火山。第一次上课,走进教室看到桌子上铺满了地图,一下子让我对当天的课提起了兴趣。Max老师总喜欢用不同的互动方式来授课,特别是二次分组的方式——首先按照不同的灾害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完毕之后又按照灾害地区重新分组,这样可以使二次分组之后同一地区的组内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主题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某地的灾害,而且可以让组内同学都有分享讨论的机会。第一次接触这样的上课模式,感觉特别棒!Max老师每次经过时都会与我们交流,不断地鼓励我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虽然我的英语口语不太好,但是还是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对板块构造、火山地震成因、灾害因子的分析、自然灾害的数据评估等都有了深入的了解!

  Brian老师教龙卷风飓风,更偏向于利用PythonVisIt进行飓风可视化。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类似的平台,这种可视化对我来说十分新鲜。Brian老师每次都十分细心,一步步地带我们做,帮我们解决问题,确保每个人都能跟上课堂进度。更令人感动的是,Brian老师还为我们打印了每一节课的课件,在最后一堂课时,甚至分发了文件夹以供装订所有资料,这将是我收获的一份意义深刻的资料!

  Anand老师教CyberGIS,听名字就是一门超级硬核的课,记得第一次见到Anand老师时,他浓重的印度口音让我十分惊讶,一直担心无法听懂他的英语。还好Anand老师经常会在重点难点上做一些停留,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便让我们更好的理解。Anand老师的课节奏很快,内容很多,虽然之前就接触过Jupyter,也接触过一些可视化的方法,但是Anand老师真的又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叫可视化,CyberGIS调用的很多库都是第一次接触,比如GeoPandasFionaRasterIO等,真正用起来之后才发现这是多么方便,一些地图的展示方式真的很炫酷,对我来说收获非常大!

  两周的UIUC暑期交流,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回忆,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更是在视野的开拓上。相信多年之后,再次想起这个暑假,心中依旧留恋!


从此增强了对GIS未来美好愿景的信念

吴文琪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1701

  这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交流项目虽然只有短短两个礼拜,但是我收获颇丰。

首先是学习方面,为期两个礼拜的课程安排十分充实。第一周上午是研究火山的帅哥老师给我们进行有关地质学的课程教学。区别于我曾经上过的普通地质学课程,这位来自纽约的老师更注重于培养我们发现问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给出现象到提出假设,最后再证实亦或是否定自己原来的假设。这确实是适合小班教学的模式,对于将来开展科研大有帮助。第一周下午是来自大气的老师教给我们关于pythonjupyter notebook的操作,因为我们学过有关地理空间数据库的课程,所以相对而言更加容易理解,但是老师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和我们有些不同,非常值得我学习。

  第二周的内容都是有关CyberGIS的课程学习,虽然不是提出者王少文教授给我们进行教学,但这位来自印度的老师也教得十分出色,一开始因为他的口音问题不是听得非常清楚,但是习惯了之后,发现他非常得认真负责,在每次的大知识点之后都会问我们有没有问题,并且鼓励我们进行提问,这是提升自己的好办法。

  因为CyberGIS和我的专业地理信息科学正好是对口的,所以有着非常深的感触,王少文教授提出的云平台解决办法确实是我们GIS专业未来的大方向,这是大势所趋,并且我也非常幸运地跟王少文教授交流了困惑自己很久的问题,并且杜震洪老师也在王少文老师回答的基础上,给了我很多意见和建议,增强了我对GIS专业未来美好愿景的信念。

  出国之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热情开朗外向的人,但是通过这次交流之后,我发现我还是有着他们口中国人共有的那一份shy的成分,我打算在之后的生活中慢慢改变。两位老师的两句话让我印象非常的深刻,第一个是带我们参观生命科学实验室的老师,他问我们谁想当leader,但我们没有人举手,他就开玩笑的说原来大家都想要当follower;第二个是一位研究大气的华人老师,他说许多实验室都喜欢花重金来追求热点,抢破了头,但是都不愿意自己制造热点,而制造热点正是美国人一直在做的事情,我们也不能一直被牵着鼻子走!


开放式教学让我找到学习漏洞

徐涵 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1701

  早就听闻美国的课堂注重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百闻不如一见。在讲授知识点之前,老师提供给我们许多资料与实物,让我们自己寻找规律。不得不说,这种教学方式的确让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的深刻。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带来启发性的思考,对于课堂问题的鼓励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我总是没有问题可问,仔细思考,发现问题出在对知识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我习惯了一味地接受老师消化过的知识,而疏于对知识的二次加工处理,也很难与脑中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结,这样获取的“知识”只停留在表面,机械地接受知识而不加以思考自然问不出什么问题。很庆幸有这个机会能让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漏洞。

  每日下午教授们做的报告在让我们了解到他们的研究项目以外还让我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真正意义。很多时候我对于学习抱着一种功利性的态度,我总觉得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这个道理没错,但是教授们让我们看到了怀抱着一腔热情做学习和研究,还能真正能为这个世界做出实际性的成果是一件利人利己并且高尚的事情。很多时候热情的缺失使我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也很难有动力继续学习,但这些教授们的热情的确对我起到了激励作用。

  走出国门看世界,见的多了,心中就有了更大的天地、更远的抱负和更深的思考。此次UIUC游学之旅,是难忘的回忆,更是助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个台阶,此行不虚,记忆永存。


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对待科学的态度

朱昶禹 地质学专业170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体验了国外大学的学习氛围,参与短期课程的学习,参观了芝加哥、斯普林菲尔德的城市风貌,领略了异国风情。我收获了新的友谊,新的知识,更感受到了不同思维方式的碰撞,以及对科研的态度。

  首先是学习方面。在选择项目之初,我们专业班的同学和我说,他们不想去的原因是将要教授的知识和本专业不太相关,他们觉得用处不大。恰恰相反,来到这边,我学到的除了新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对待科学的态度。学习的三门课程都非常注重数据的获得、分析与应用,这至少是在我所上过的课程中很少讲到的。拿自然灾害课程举例,Christie老师用加利福尼亚各个小学所在的土壤液化程度、高程、居民数等许多套数据让我们试图分析哪个小学最需要整修。如何巧妙的获取、利用、分析数据,找出其中规律,这是我在以后的学习乃至研究中最需要思考的。

  其次,让我最受感动的就是教授们对自己研究工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我深刻的记得一位大气学教授的话:“我做(研究)就是因为我喜欢,这样我才能活地高兴。在你们的生命中总是去寻找快乐吧,这样才能在唯一一次的生命中天天开心。”每一位教授在介绍自己的研究时的激情都打动了我。相信这乐趣是他们做科学研究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吧。

  做科学研究有的时候不一定非得有什么实在效果(指的是对社会的贡献,虽然“科学要有点用的”是我的观点),只要能乐在其中,足矣。我选择的专业就是为了我喜欢的学科——火山学打基础的,希望我以后也能像各位教授一样以研究为乐趣。关于科学研究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我觉得有些工作还需要再向公众普及。曾经有讲到过污染物扩散,我觉得如何让公众参与、让他们了解我们防止污染物的方法、如何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是很关键的。科学界和社会不应该存在大的隔阂,因为我认为科学是实用的,是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

  另外,我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现今大数据时代,加强对编程软件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在我以前的课程学习中忽视的。用一些软件处理数据很方便而且非常直观,而且并非需要那么高深的编程语言。我计划在下学期/下学年选修一些编程语言,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社交方面,我除了对于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偶尔有一些问题以外,对于其他方面有些时候感觉提不出什么问题,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能开动脑筋。我认为还是有些常识太固化。一次一位同学和我讨论,他质疑了我的默认前提,我被问的哑口无言。科学精神就在于不断地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