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学术活动  学术报告

“理学大师论坛”第十七讲—李德仁院士学术报告精彩回放

编辑 :创高软件    时间 :2018-11-27    访问次数 :984

      2018年11月18日星期日下午,“理学大师论坛”之李德仁院士《论时空大数据的智能处理与服务》的学术报告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求是大讲堂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所承办,报告会吸引了众多相关专业及感兴趣的师生及测绘与地理信息相关从业人员前来学习交流。

李德仁院士,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及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院长。李院士长期从事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和地理信息科学为代表的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与研究,多次获得国家及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教材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王苑书记,浙江大学地理系主任杨小平教授,浙江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研究所所长刘仁义教授、副所长张丰副教授,浙江大学地理系副主任杜震洪副教授,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沈焕锋教授等学者出席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刘仁义教授主持。

 

地球科学学院党委书记王苑老师致欢迎词,向李德仁院士对浙江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学科的指导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对李德仁院士的到来表示欢迎。

 

李德仁院士的报告从时空大数据的产生、时空大数据的智能处理、时空大数据的社会化应用、天基信息的实时智能服务四个部分展开。从信息高速公路到网络空间,从智慧地球的提出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出,无所不在的传感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时空大数据。而时空大数据的处理,必须依靠人工智能。接下来,李院士介绍了武汉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时空大数据智能处理方面的十项工作:无控制全球测图、自动匹配与三维建模、影像目标自动搜索、影像信息提取、自动变化检测、自动形变测量、室内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智能测量机器人、从智能分析到智能决策、视频数据的智能处理与挖掘。

李院士表明,过去我们只能用对地观测的手段研究地表特征,而现在,由于时空大数据的产生及其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用物联网做到对人观测,对地观测与对人观测双管齐下回答人地关系,社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智能时代。李院士例举了几个时空大数据社会化应用的案例:中国区域不平衡发展评估、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研究网络事件时空演化、历史人口空间演变、基于城市出行轨迹大数据的智慧应急大脑等等。李院士致力于将航天、空天信息从专业服务变成军民共享的大众服务,他分析了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各成体系、信息分离、服务滞后的现状,创新性地提出发展我国新一代PNTRC系统――“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PNTRC是一个空间信息网络,P表示定位,N表示导航,T表示学术,R表示摇篮,C表示通信。该系统主要包括实时导航增强、精密授时、快速遥感、天地一体移动宽带通信传输等功能,描绘了“一星多用、多星组网、天地互连、多网融合、统一基准、关联表征、数据挖掘、知识发现、星地协同、组网传输、智能处理、按需服务”的宏伟蓝图。

交流互动环节,老师同学们踊跃地向李院士提问。针对“在人工智能时代,GIS与计算机学科相比具有什么优势”这一问题,李院士表示,GIS和遥感学科是应用学科,是我们的基础,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针对“遥感数据有哪些更高语义级别的应用”这一问题,李院士表明,时空大数据挖掘已经不局限于表达自然资源的勘查,也可以查看和研究人类的活动。最后,杜震洪老师向李院士提出自己的困惑:GIS学科的科学问题是什么。李院士回答道:地理,研究人地关系。人地关系的表达与解决需要GIS来提供数据和决策。

报告会在雷动的掌声中结束。感谢李德仁院士在“理学大师论坛”这一平台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的盛宴,为未来遥感与地理信息学科的创新突破与发展指引了方向!

 

撰稿:傅颖颖

摄影:傅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