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浙江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气候变化学术研讨会精彩回顾

编辑 :系统管理员    时间 :2013-04-17    访问次数 :778
2013年4月15日下午1:30,浙江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气候变化学术研讨会在玉泉邵逸夫科学馆206准时召开。来自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的8位在气候变化和生态学领域的专家以及来自浙江大学气象信息与预测研究所、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浙江大学全球变化中心、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等相关院系的6位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在本次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14位专家先后就自身的研究领域及研究现状作了简要介绍:
1、来自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曹龙博士就利用地球系统模型来了解气候及环境变化这一主题进行了相关介绍,在引入地球气候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曹龙教授指出,CO2增加对植被等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地球表面温度,在研究气候变化时,不能忽略CO2的生理强迫。此外,曹龙教授介绍了CO2移除(CDR)、太阳辐射管理(SRM)两种技术以及其不同的气候效应。
2、来自麦考瑞大学生物科学系的Lesley Hughes博士对麦考瑞大学目前气候变化方向的研究情况作了概括介绍,麦考瑞大学于1989年就成立了气候影响研究中心,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气候变化对海洋以及沿海生态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陆地以及淡水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经济及环境面临的风险与危害等,并结合具体的研究方向介绍了相关的专家。
3、来自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的刘广绪博士阐述了海洋酸化对滩涂贝类适应性及存亡的影响,以蚶为例,通过相关实验结果,他指出,海洋酸化对血受精的成功率、幼虫的存活率、幼虫的生长并无显著影响,但血蚶的基因表达有一定影响,且对泥蚶精子的运动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
4、来自麦考瑞大学生物科学系的David Raftos博士就“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过程中,牡蛎是否可以继承在新陈代谢中的变化使其免受海洋酸化的危害”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他指出,牡蛎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海洋酸化及温度升高很敏感,短期内,选择性育种是保护牡蛎不受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的唯一手段,而他们已经选择一定数量的适应气候变化牡蛎进行试验,以达到识别负责适应气候变化的子细胞过程及基因的目的。
5、来自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张霄宇博士就研究方向——海陆相互作用区的环境效应和远程监控作了简要介绍,她指出,就目前的污染现状而言,对中国海岸带水质监测反应快速化的要求变得愈加紧迫,为了实现此目的,她所在实验组正在建立遥感监测长江口海水水质以及远程监控陆源溶解有机碳的方法。
6、来自麦考瑞大学环境与地理学系的Peter Nelson博士指出,热带的异戊二烯在大气化学和空气污染—气候相互作用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虽然现象模型已经建立,但是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是研究的意义所在。接着,他指出现有的野外考察主要是针对于中纬度有限物种的短期研究,在研究时还需要一个综合的观点。最后,结合研究方法与相关考察,Peter Nelson博士提出了其研究目标:得到排放物的完整季节循环;填充澳大利亚排放测量的空白;改善模型;验证卫星数据。
7、来自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的高超超博士探讨了火山爆发产生的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分别从指数重建与区域研究两个方面进行讨论:重建的指数基于54个双极地冰芯记录,安全可靠,并更新了信号提取方法,更为先进;通过运行Monte Carlo测试,发现火山事件与中国各王朝的终止时间相关性较好,这可能使火山气溶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之一;火山气溶胶对降水存在较大影响,可能会破坏亚洲、非洲的夏季风。
8、来自麦考瑞大学生物科学系的Joshua Madin博士以“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生态后果”为题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一是种群弹性的机理模型研究,二是基于特性的生态以及生物地理学研究,又分为全球模式(珊瑚以及珊瑚礁鱼类)和极向范围扩展,三是生态信息学研究,旨在发现和整合多样化的环境及生态数据库。
9、来自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的贾晓静9、10、11月或12、1、2月),并结合曾经发表的三篇文章的主要成果,介绍了热带太平洋海表面温度对我国气候变异的影响。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动力、中短期季节预报、全球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等,在这次的研讨会上,贾晓静博士通过比较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季度(如
10、来自麦考瑞大学环境与地理学系Kevin Cheung博士以“热带气旋:从结构到气候变异及变化的影响”为题,具体介绍了热带气旋着陆的过程和南半球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最后,他总结道,南印度洋的亚热带偶极子可能是负责识别海表面温度和垂直风切变变化的气候模式,这反过来又导致激烈的热带气旋活动的转变。但是,副热带偶极子还没有被详细的研究、ENSO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很清楚,这都是未来需要进行重点研究的内容。
11、来自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周磊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季节内振荡(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的气候响应,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是一种振荡周期在季内尺度以下的大气现象,根据周磊博士多年研究的结果,他从动力学及热力学的响应、深海的响应、生物的响应三个方面来解释了这个问题,并以图示的形式具体且形象的解释了物理响应。
12、来自麦考瑞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的Kelsie Dadd博士介绍的主题为——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23航次白令海峡:深海沉积物中记录着500多万年的环境变化,经过分析,发现白令海峡的深海沉积物是生物、碎屑岩和火山碎屑物质的混合物,Kelsie Dadd博士详细介绍了鲍韦尔斯海岭位置处沉积物的层数、各层的组成及对环境的推测,并指出,与该海岭位置的沉积物相比,毗邻大陆架斜坡位置的沉积物中的淤泥/粘土/沙中有着不同数量的硅藻,并详细介绍该处沉积物U1339、U1343-5等的成分及其表现出来的当时环境的特征。
13、来自麦考瑞大学生物科学系的Linda Beaumont博士主要介绍了全球变化生态学方面以往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现状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气候变化的物候响应、物种未来分布的投影(比如其不确定性的来源)、气候生态位位移、地理气候变化和保护意义,而未来的研究方向在于鸟类迁徙物候的全球趋势、建立澳大利亚树种杂交模型并引入相关性、全球哺乳动物对气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的脆弱性、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潜能等。
14、来自麦考瑞大学环境与地理学系的Grant Edwards博士主要的研究内容为大气中的汞,大气中的汞来源分为两类,一是自然来源,二是人为排放,他简要的介绍了研究方向及相关成果,并指出,野火可能导致更多的汞释放到大气中去;随着气候变暖及冻土融化,原本在北部泥炭地冻土中的汞(包括自然来源及人为排放)可能会更多的释放到当地的环境中去;南极与北极海冰覆盖以及大气降水模型与数量的改变可能会增加汞氧化物的输送,从而增加汞在极地沿海生态系统的沉积。
本次研讨会持续了4小时,浙江大学与麦考瑞大学的专家们就以上14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交流,气氛相当热烈,本次研讨会对促进国际间对气候变化的理论研究、推动气候变化研究发展、迎接气候变化研究的新挑战具有深刻的意义。
 
 
撰稿:王双晶
图片:郑梅迪